English

此山与彼山的建筑

1999-01-06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初秋登香山,暮宿山脚一家旅舍。次日晨起,寻访香山饭店,非为恋慕其星级较我下榻处高,实因它的建筑设计师是贝聿铭。

初知这位举世闻名华裔建筑大师作品,是80年代访香港瞻仰中银大厦,随后是从电视观巴黎卢浮宫前玻璃金字塔。这两座建筑,均以轻质幕墙代替传统砖石外墙,几何形造型,给我这个看惯古典建筑的现代主义盲,没有留下太深印象。去秋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博鲁德市小住,晨昏出入,常路过梅莎沃德公园山麓一座孑然兀立的建筑,一码土黄色调,显得原始、古朴;横平竖直造型和排列规整的窗口,又很“现代”。美洲这块大陆,近代文明短浅,少有亚欧那种历经数百年的古堡大厦。广袤无际的大地上,偶观某些稍历沧桑的古迹,便被视作珍贵。我所亲见加拿大魁北克市内法国城、美国弗吉尼亚州近切萨皮克海湾威廉斯堡以及加利福尼亚洲西班牙风古教堂皆是;不过大都不逾二三百年历史。除保存原有古迹,他们还造古、买古。美国亚利桑那州横跨哈瓦苏湖的伦敦桥,就是一例。这座近沙漠地带的花岗岩石砌桥,原设英国伦敦泰晤士河上,是19世纪30年代的作品,我几次往来其上,其实那只是存其名而亡其实,已改建成现代钢筋水泥结构;而原桥所有石砖及附件建材,本世纪70年代初已由美国人以重金悉数购得,照原样架设,并在桥旁建起小小的英国村。对照旧照片看这座“移桥”,桥身、拱洞、护栏、灯柱、砖石,确似风貌依旧,但因脱离了它本土的河、塔、楼、船、码头等背景,代之以黄沙河谷地、嶙峋群山,固然别有一番不协调之美,却也总显出一种打入冷宫的落寞。爱俄华州雪松河畔的捷克村,倒似乎更见天成之趣,因为那是随来自欧洲捷克斯洛伐克移民一代代繁衍生息,逐步建立起来。站在这里博物馆前的跨河桥上,只要稍驰想象,就能感受到波尔塔瓦河上的气氛。

尽管在我浮光掠影走访期间,遇到不少此类美国人好古的见证,但以我之愚顽,总觉在这块年轻大陆,不少成年人的心态,几近孩童,因此他们的一些建筑,不管建筑专家学者如何论证风格,归属流派,却总嫌近于卡通化;对于古典文明,很多人也有一种孩童式的好奇以至不求甚解。加州大学文学业同行带我们沿海车游观光,每见私人海滩区仿古别墅,常兴奋地指点高喊:“维多利亚式的!维多利亚式的!”等你定晴细看,才发现它们的样式五花八门:确有维多利亚式,但也有乔治式、混合式,更有文艺复兴时代即流行的木质明框架白粉墙农舍式,这令我这个建筑门外人好生疑惑。

由于已有这样一些疏陋观感,看到梅莎沃德公园山麓那座独特建筑,自然备加注目,但我未及打听它的来历,博鲁德大学的朋友已带我们驱车进落基山深处游览,顺路参观国立大气研究中心,而那座土黄色建筑,正是这所著名研究机构的所在地。我们随参观人流看到有关大气知识和大气研究的种种实物与文字和图片展示;和其他参观人不同的是,我又特别观察了这座建筑。在内部,我们虽仅见它的展览部分,但也充分领略了它所体现的20世纪展厅的实用性和结构造型的不拘一格:各展厅都依内容而有不同的形状规模,而且又都有充足的自然光线。在华盛顿国立美术馆的新厅,我也享受过贝聿铭这类设计的长处。大气研究中心,是他60年代的作品,正值建筑艺术从现代主义向现代后过渡,从其实用、简括,可见已往现代的功能主义对他设计思想的影响;而贝聿铭当初的创意,则借自梅莎沃德古代山居印第安人崖穴居所,以使它与背后的崇山峻岭协调。可见这位艺术大师当时在承前的同时,已具备了“现代后”的兼容意识,而且在遨游想象王国时,拥有多么无限的时空!

如今再看香山饭店,主楼是规整的矩形横式造型和窗户,幕墙大量使用玻璃和轻金属,都是本世纪常见的风格和方式,而它最上层的坡屋顶、外墙面的四瓣形花饰、灰(白)黑相间的色调以及庭池、假山、曲径,又是中国传统乡间民居的格调,这使它群立众多中国传统风格别墅的香山脚下,既独特新颖,又不显突兀。近年见国外访华朋友,听他们惊叹北京城市建筑日新月异之余,也偶闻抱怨下榻千篇一律世界级“连锁”饭店之缺乏地方特色,如果他们能幸会香山饭店一类住处,当获别样感受。由此我又想到在英格兰南方享用过的村舍,通常是带阁楼的平房或两层楼房,不规则形石块砌墙体,草铺坡屋顶,颇类我父母故乡胶东半岛的海草顶石墙房舍。

我已阔别故乡数十年,不知早年常见海沿那些厚朴美丽的海草顶石墙村舍是否健在,我在追思故乡已逝亲长之余,也常思念它们。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